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孩子们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认识和运用AI工具,万春镇社区教育学校联合温江区慧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、万春镇鱼凫村教育站,在鱼凫村活动中心开展了“社区有艺・非遗流芳+ AI赋能”非遗与科技实践活动。活动吸引了鱼凫村辖区内的儿童积极参与,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收获满满。
在法宝AI课堂上,孩子们开启了与科技的奇妙邂逅。他们认识了法宝机器人的功能和简单原理,初步建立起“AI是工具”的认知。通过互动游戏,孩子们体会到准确表达指令的重要性,初步接触到算法思维中“明确指令”的概念,进一步加深了对“AI是工具”的理解。
扎染活动中,老师用图文故事为孩子们讲述扎染从秦汉“绞缬”到云南白族流派的历史,展示了其传统用途与在现代服饰、文创中的创新应用。
孩子们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,掌握“折、扎、染、解”技法,用棉线捆扎白布,蘸取靛蓝染料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。作品展示环节,大家分享创作思路,讨论扎染在日常装饰中的用法,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意义。
剪纸艺术窗花活动里,老师介绍了剪纸从汉代“剪彩作花”到明清窗花盛行的千年历史,展示了北方民俗中窗花装饰门窗的传统。
在讲解并示范折纸、画样、下剪等基础技法和福字、喜鹊、梅花等对称纹样的剪法后,孩子们拿起红纸动手创作,剪出各式窗花及其他物品,分享着自己的创作灵感。大家还一同探讨了窗花在现代的新用法,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青花瓷的艺术活动中,孩子们先了解青花瓷的相关知识,随后投入到青花瓷线描画的创作中,在笔尖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韵味,领略传统瓷器艺术的魅力。
指间上的灵动-编织小船活动,让孩子们走进了编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。老师介绍了编织技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所承载的民族智慧,带领孩子们感受编织的魅力,学习基本的编织技巧。孩子们专注地用线条编织着小船,在动手过程中传承和弘扬着编织技艺,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。
此次活动将非遗传承与AI科技体验巧妙结合,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扎染、剪纸、青花瓷、编织等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,以及法宝机器人的相关知识,拓宽了文化与科技视野,还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、创新思维与科技认知能力。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对科技的探索欲,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,同时促进了社区儿童间的互动交流,营造出“非遗在身边、科技伴成长”的良好社区文化氛围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