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,众多承载着民族智慧、地域特色与乡土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正面临着传承断代、技艺式微的挑战。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人们“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”的根基。幸福村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气息的社区,深知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,根在民间,活力在社区”。近日,万春镇社区教育学校幸福村教育站开展了“社区有艺・非遗流芳”雏鹰非遗文化实践活动,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与书本,融入居民的亲身体验和互动分享中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活动中,老师以图文故事的形式,为孩子们讲述了扎染的历史,随后,老师现场示范了“折、扎、染、解”的技法,指导孩子们用棉线捆扎白布,蘸取靛蓝染料进行创作。
活动以剪纸窗花为主题,孩子们拿起红纸,动手实践,剪出了各式窗花和其他物品,还积极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。活动最后,大家一起探讨了窗花在现代的新用法,如装饰贺卡、布置家居等,让这项非遗技艺在指尖传承,焕发出现代活力。
活动以非遗脸谱手绘为载体,老师带领孩子们解读脸谱的色彩密码——红忠勇、黑刚直、白奸诈,让孩子们感知戏曲艺术的精髓。孩子们拿起画笔,一笔一画地绘制着脸谱,在创作中深入体会国粹的魅力。
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蜡染技艺的发源历史及文化传承,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了蜡染的不同形式及所需材料,详细讲解了蜡染与扎染的区别以及各种染色技法。随后,指导孩子们进行水油分离画(蜡染基础体验)创作,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蜡染技术的多样性。
编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活动中,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编织技艺所蕴含的民族智慧,带领孩子们感受编织的魅力,学习基本的编织技巧。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传承和弘扬编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。
此次“社区有艺・非遗流芳”幸福村社区雏鹰非遗文化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扎染、剪纸、脸谱、蜡染、编织等非遗技艺,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,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,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推荐阅读: